该国约 1% 的水生产了约 8% 的粮食。山东省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总体思路,构建农业节水增效体系。 10月22日,黄河水流入滨州小开河灌区。本报讯(记者方蕾)山东省拥有全国约1%的水资源,灌溉全国约5%的耕地,生产全国约8%的粮食。丰收的背后,隐藏着水资源“紧密平衡”的现实。农业灌溉用水占全省总用水量的60%,全省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.6504,位居黄河流域各省区之首。山东省是全国重要的农业省份和粮食主产区,践行“节水”“节约先行”,以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为总体抓手,构建农业节水增效体系。这条高效节水之路是如何走出来的?水价上涨,灌溉成本却下降。10月持续降雨,给玉米丰收带来挑战。而平原县陆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(以下简称“陆王农业”)打造的核心“半吨粮”区,玉米有望丰收。 “雨水虽然让收割变得困难,但丝毫没有影响产量。”该公司总经理张燕生说,水是农业的灵魂,德州市作为黄河沿岸重要的农业城市,近年来受到黄河分流速度的制约,水资源总量不足。制约当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。为了解决水问题,鲁王农业正在转向精准灌溉。公司先后引进指针喷灌机、滴灌机、卷盘喷灌机和管道灌溉系统,根据作物生长规律、土壤湿度变化等方面,科学调整灌溉量和时间。或者4个人3-5天就可以完成。 “效率提高的同时,灌溉成本明显降低。流转到公司的2万多亩土地,每年节省水费7.3万元。水肥一体化使用,平均每亩节省化肥8%,农作物产量提高12%。他平均获得利润260元。鲁王的农业转型是山东省推动的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一个缩影。改革试点以来2016年出台的水价机制,国家完善水价形成机制,以此为杠杆倒逼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改变用水方式,发挥节水潜力。 “改革后,单边水费上涨,但总量水费下降。”张燕生说。水权交易调动了节约用水的积极性。在宁晋县,农民通过以“水权”为核心的改革实践,从“要节水”走向“要节水”。 “我们把全县1.5亿立方米农业用水以水权的形式分配给村庄,村委会预留7%用于调水,剩下的分配给用水户,实现了每亩地192立方米水权的精准量化。”宁津县水利局业务发展中心副主任陈云梅表示,改革建立了明确水权交易规则。如果农民用水量过多,必须向村委会购买水储备权。相反,村委会也可以通过协议回购节约的水,并在年底进行奖励。为保护农民利益,宁晋市根据种植园结构和供水来源建立了分级水价制度。其中,粮食作物水价低于经济作物,河灌区水价低于井灌区。差别电价不仅可以防止农民用水成本增加,还可以引导种植结构适应水资源条件。数据是改革的证明。 2024年,宁晋县农民自主水权交易2141笔,交易量64万立方米。政府回购了房地产维护812个村委会储备水524.5万立方米,回购金额52.45万元。与此同时,130家谷物生产大户节约用水152万立方米。在此基础上,进一步考虑“从农业到工业”、“从农业到民生”等跨部门水权交易,推动节约型水资源向效率更高的领域配置,实现县域内水资源优化再利用的良性循环。从“体验式管道水”到“智慧供水”每天早上8:00,小开河灌区起点测流桥旁,卷闸门缓缓升起,测流车开始在路上平稳行驶。短短10分钟,车辆就完成了横流测量。在10公里外的滨州引黄灌溉服务中心,数字孪生平台大屏上实时更新多种数据,从测流车返回的流量数据,到整个灌区的水湿环境监测信息,再到关键节点的视频监控显示,灌区运行状况一目了然。 “引配水是灌区的主要任务,什么时候浇水?需要多少水?浇多久?以前都是靠人工计算和经验。”滨州黄河灌溉服务中心副主任付建国说。借助数字孪生平台,我们已经能够分析黄河水系、运河系统输配水、灌溉进度等所有因素。专业模型除了能够实时监测信息外,还实现来水量预测、需水量预测等。d预测、配水预览等,并优化配水方案和配水方案,让每一滴水都能发挥最大效益。作为首批国家数字孪生灌区试点项目,滨州市杜斯特潘里灌区、小开河灌区、杭东灌区纳入数字孪生管理平台,实现了从“经验管理水”到“智慧供水”的转变。全州现代灌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。 4个灌区入选国家数字孪生灌区试点。试点工作将于年底基本完成,预计将提高供水效率10%以上,每年节水2800万立方米。下一步,山东省将继续巩固现有改革成果,深化改革农业水价综合改革,将获得新一轮现代灌区建设和15个省级试点项目,形成促进灌溉增效、缴水、精准补贴、节水等稳定的水价政策体系和运行管理保障体系。(大众新闻/大众日报记者方蕾)